# Redis 配置

Redis 默认定义了很多默认配置。但在实际开发中,一般会通过手动配置完成。

回到安装目录下找到解压文件中的 redis.conf

Redis 的配置文件位于 Redis 安装目录下,文件名为:redis.conf

# 配置 Redis

命令:解压目录下的 redis.conf 配置文件复制到安装文件的目录下

cp /opt/redis-6.2.6/redis.conf /usr/local/redis/

# redis.conf (标 * 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 前十个

* 1、redis默认不是以守护进程的方式运行,可以通过配置项修改,使用yes启动守护进程
daemonize no # 默认是no,但是一般还是改成yes启动守护进程

2、当Redis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时,Redis默认会把pid写入/var/run/redis.pid文件,可以通过pidfile指定
pidfile /var/run/redis.pid

* 3、指定Redis监听端口,默认端口为6379(据说是6379在手机按键上对应的MERZ是作者喜欢的歌女名字)
port 6379

* 4、绑定的主机地址(默认只允许127.0.0.1 Redis发起访问)
bind 127.0.0.1 # 开发时注释掉,否则只有本机才能访问到

5、当客户端闲置多长时间后关闭连接,如果指定为0,表示关闭该功能
timeout 300

6、指定日志记录级别,redis总共支持四个级别:debug、verbose、notice、warning,默认为verbose
loglevel verbose

7、日志记录方式,默认为标准输出,如果配置Redis为守护进程方式运行,而这里又配置日志记录方式为标准输出,则日志将会发送给/dev/null
logfile stdout

* 8、设置数据库的数量,默认数据库为0,默认数量是16个,可以使用select <dbid>命令在连接上指定数据库id
databases 16

* 9、指定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就讲数据同步到数据文件,可以多个条件配合
save <seconds> <changes>
Redis默认配置文件中提供了三个条件:
save 3600 1 # 900秒(15分钟)内有1个更改 同步到数据文件
save 300 100 # 300秒(5分钟)内有10个更改
save 60 10000 # 60秒内有10000个更改
# 以上都是注释掉的,具体值按需求自定义设置

* 10、指定存储至本地数据库时是否压缩数据,默认为yes,Redis采用LZF(压缩算法)压缩,如果为了节省CPU时间,可以关闭该选项,但会导致数据库文件变得巨大
rdbcompression yes

# 中间十个

* 11、指定本地数据库文件名,默认值为dump.rdb
dbfilename dump.rdb

* 12、指定本地数据库文件名
dir ./

13、设置当本机为slave服务时,设置master服务的IP地址及端口,在Redis启动时,它会自动从master进行数据同步
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14、当master服务设置了密码保护时,slave服务连接master的密码
masterauth <master-password>

* 15、设置Redis连接密码,如果配置了连接密码,客户端在连接Redis时需要通过AUTH <password>命令提供密码,默认关闭
requirepass foobared # 一定要设置一个密码(保证服务安全/有些情况下不设定密码是无法进行远程连接访问的)

16、设置同一时间最大客户端连接数,默认无限制,Redis可以同时打开的客户端连接数为Redis进程可以打开的最大文件描述符数,如果设置maxclients 0,表示不作限制。当客户端连接数到达限制时,Redis会关闭新的连接并向客户端返回max number of clients reached错误信息
maxclients 128

17、指定Redis最大内存限制,Redis在启动时会把数据加载到内存中,达到最大内存后,Redis会先尝试清除已到期或即将到期的Key,当此方法处理后,仍然达到最大内存设置,将无法再进行写入操作,但仍然可以进行读取操作。Redis新的VM机制,会把Key存放内存,Value会存放在swap区
maxmemory <bytes>

18、指定是否在每次更新操作后进行日志记录,Redis在默认情况下是异步的把数据写入磁盘,如果不开启,可能会在断电时导致一段时间内的数据丢失。因为redis本身同步数据文件是按上面save条件来同步的,所以有的数据会在一段时间内只存在于内存中。默认为no
appendonly no

19、指定更新日志文件名,默认为appendonly.aof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20、指定更新日志条件,共有3个可选值:
no:表示等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缓存同步到磁盘(快)
always:表示每次更新操作后手动调用fsync()将数据写到磁盘 (慢,安全)
everysec:表示每秒同步一次(折中,默认值)
appendfsync everysec

# 结尾十个

21、 指定是否启用虚拟机内存机制,默认值为no
# VM机制将数据分页存放,由Redis将访问量较少的页,即冷数据swap到磁盘上,访问多的页面由磁盘自动换出到内存中
vm-enabled no

22、虚拟内存文件路径,默认值为/tmp/redis.swap,不可多个Redis实例共享
vm-swap-file /tmp/redis.swap

23、将所有大于vm-max-memory的数据存入虚拟内存,无论vm-max-memory设置多小,所有索引数据都是内存存储的(Redis的索引数据 就是keys),也就是说,当vm-max-memory设置为0时,所有value都存在于磁盘。默认值为 0
vm-max-memory 0

24、Redis swap文件分成了很多的page,一个对象可以保存在多个page上,但一个page上不能被多个对象共享,vm-page-size是要根据存储的数据大小来设定的,Redis作者建议如果存储很多小对象,page大小最好设置为32或64bytes;如果存储很大的对象,则可以使用更大的page;如果不确定,就使用默认值。
vm-page-size 32

25、设置swap文件中的page数量,由于页表(一种表示页面空闲使用的bitmap)是放在内存中的。在磁盘上每8个pages将消耗 1 byte的内存。
vm-pages 134217728

26、设置访问swap文件的线程数,最好不要超过机器的核数,如果设置为 0,那么所有对swap文件的操作都是串行的,可能会造成比较长时间的延迟。默认值为 4
vm-max-threads 4

27、设置在向客户端应答时,是否把较小的合并为一个包发送,默认为开启
glueoutputbuf yes

28、指定在超过一定的数量或者最大的元素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采用一种特殊的哈希算法
hash-max-zipmap-entries 64
hash-max-zipmap-value 512

29、指定是否激活重置哈希,默认为开启
activerehashing yes

30、指定包含其他的配置文件,可以在同一主机上多个Redis实例之间使用同一份配置文件,而同时各个实例又拥有自己的特定配置文件
include /path/to/local.conf

# Redis 中的内存维护策略

redis 作为优秀的中间缓存件,时常会存储大量的数据,即使采取了集群部署来动态扩容,也应该即时的整理内存,维持系统性能。

在 Redis 中有两种解决方案

# 为数据设置超时时间

expire  key  time (以秒为单位)---这是最常用的方式
setex(String key,int seconds,String value)---字符串独有的方式
  • 除了字符串自己独有设置过期时间的方法外,其他方法都需要依靠 expire 方法来设置时间
  • 如果没有设置时间,那缓存就是永不过期
  • 如果设置了过期时间,之后又想让缓存永不过期,使用 persist key

# 采用 LRU 算法将不用的数据删除

内存管理的一种页面置换算法,对于在内存中但又不用的数据块(内存块)叫做 LRU,

操作系统会根据哪些数据属于 LRU 而将其移出内存而腾出空间来加载另外的数据。(说白了就是把内存中不用的数据移出去给别的数据腾地)

  1. volatile-lru:设定超时时间的数据中,删除最不常使用的数据.

  2. allkeys-lru:查询所有的 key 中最近最不常使用的数据进行删除,这是应用最广泛的策略.

  3. volatile-random:在已经设定了超时的数据中随机删除.

  4. allkeys-random:查询所有的 key, 之后随机删除.

  5. volatile-ttl:查询全部设定超时时间的数据,之后排序,将马上将要过期的数据进行删除操作.

  6. noeviction:如果设置为该属性,则不会进行删除操作,如果内存溢出则报错返回.

  7. volatile-lfu:从所有配置了过期时间的键中驱逐使用频率最少的键

  8. allkeys-lfu:从所有键中驱逐使用频率最少的键

# 自定义配置 Redis

进入对应的安装目录 /usr/local/redis 修改 redis.conf 配置文件 vi redis.conf(进入命令模式 使用 /内容 查找相应字符串)

daemonize  no     修改为  daemonize yes  守护进程启动
bind 127.0.0.1 注释掉允许除本机外的机器访问Redis服务
requirepass 设置密码 --->设定数据库密码 (保证服务安全/有些情况下不设定密码是无法进行远程连接访问的)
protected-mode no --->设置为no,默认是yes的,防止了远程访问

Redis 采用的是单进程多线程的模式。当 redis.conf 中选项 daemonize 设置成 yes 时,代表开启守护进程模式。

在该模式下,redis 会在后台运行,并将进程 pid 号写入至 redis.conf 选项 pidfile 设置的文件中,此时 redis 将一直运行,除非手动 kill 该进程。但当 daemonize 选项设置成 no 时,当前界面将进入 redis 的命令行界面,exit 强制退出或者关闭连接工具 (putty,xshell 等) 都会导致 redis 进程退出。服务端开发的大部分应用都是采用后台运行的模式。

requirepass 设置密码。因为 redis 速度相当快,所以一台比较好的服务器下,一个外部用户在一秒内可以进行 15 万 次密码尝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设定非常强大的密码来防止暴力破解。

可以通过 redis 的配置文件设置密码参数,这样客户端连接到 redis 服务就需要密码验证,这样可以让 redis 服务更安全。

# 启动 Redis

# 服务端启动:

./bin/redis-server  ./redis.conf

# 客户端登录:用 redis-cli 密码登录(redis-cli -a password)

redis-cli  -h  host  -p  port  -a  password		#redis-cli  -h  IP地址  -p  端口号  -a  密码

# 关闭 Redis

# 非正常关闭

断电、非正常关闭。容易数据丢失。

#  查询 redis 进程 id
PID ps -ef | grep -i redis
# kill 对查询的 id 进行强制关闭
kill -9 PID # -9:杀死一个进程。 -1:重新加载进程。 -15:正常停止一个进程。

# 正常关闭

正常关闭,数据保存。

#  关闭 redis 服务,通过客户端进行shutdown
# shutdown 命令会终止服务器上的所有客户端连接,并终止服务器。
# 如果 redis 设置了密码,需要先在客户端通过密码登录,再进行 shutdown 即可关闭服务端

正常关闭进程

# 远程连接

远程连接比较流行的软件: RedisDesktopManager

双击点开软件,点击左侧右下角:

远程连接

填写信息:

填写信息

测试成功出现:

测试成功

如果测试不成功,关闭 linux 的防火墙,然后重启 linux:

关闭防火墙:
service iptables stop
开启防火墙:
service iptables start
重启防火墙:
service iptables restart
永久关闭防火墙:
chkconfig iptables off
重启系统:
shutdown -r now 或者 reboot